查看原文
其他

你穿秋裤了吗?神舟十一号的宇航员都穿上了!!

2016-11-14 中国科普博览

暖气来了,我们仍捧着那件神圣的服装,看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穿”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不”字。二十年后,我们的孩子还会这样拷问灵魂吗?

大概不会了。
年年此季,媒体上关于秋裤的讨论比秋裤还热烈:起源、沿革、中西对比、社会调研、实地考察、谣言粉碎……你或许已经知道“秋裤灭国论”是钓鱼文的谣言,“秋裤”是“丘尔库夫斯基”的简称是鬼扯,秋裤好像和英王亨利八世有点关系……

可新一轮的热门秋裤网文真的全对吗?
我们就先讲讲他们聊错的:
❖秋裤到底源于何时?
❖秋裤到底有没有发明者?

再讲讲他们没聊的:
❖秋裤为什么在1960年代的欧美衰落?
❖秋裤为什么起静电?!剐腿毛?!上下窜?!!!
❖秋裤的太空人版什么样?

秋裤小考

追溯秋裤鼻祖,有必要先界定一下秋裤的概念,再去历史上找符合界定的服装。
无论是叫衬裤、线裤、绒裤、棉毛裤、保暖裤,还是chill cool、me more cool,我们不妨把秋裤界定为穿在外裤之内,长及脚踝的御寒裤。
如此说,始于上古的各种裤子雏形(如胫衣、裈等)就出局了,因为中国人历代下身外装的主流都是裳、裙、袍、衫等,不是外裤。长裤外穿,始于战国时赵武灵王引入胡服,多为军用,但长外裤内是否还穿长衬裤,并不易考。
可考的是,欧洲人在外裤内穿上第二层裤子,始于8世纪。这种外裤后来被统称为马裤(breeches),里面那第二层裤子后来则被统称为衬裤(drawers)。短衬裤类似内裤,长衬裤自然就类似秋裤了。到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长衬裤被穿在长外裤内已明确可考,所以,这才是真正的秋裤鼻祖。

在西方,下身的衬裤与对应的上身内装,尽管长短常有变化,但一直是分开的。不过在19世纪末的北美,也曾兴起一种将睡裙(chemise)与衬裤上下合一的“联合体”(combination)女装,并很快波及男装。这就有了在网文和影视中常见的“连体秋裤”(union suits),后部开口,方便便便。

到20世纪中叶,连体风潮已逝,分体仍是主流。现代的秋衣秋裤(long underwear或long johns),在欧美通行到1960年代。
在中国嘛,反正民国时,天凉了张爱玲的旗袍内大概也要加条缎子长裤的。

从微观上看,服装发展与科学一样,是个连续过程。正如都是现代秋裤,在面料、工艺等方面,如今淘宝热卖的保暖内衣,其实已与二三十年前大陆各地国营针织厂生产的秋裤不尽相同。
当年的秋裤约有两种:一种纯棉,单色(蓝、红、绿)或印花,腰踝有松紧收口;
一种则加入化纤,增加弹性,更接近运动裤,饰以两条白道,可以外穿,常见于体育老师。

如今的保暖内衣就五花八门了,加膝肘贴片,加名目繁多的化纤和绒,甚至纯属蒙人的自发热、纳米抗菌、远红外线……

纠正错误


考据结束,现在我们能给热门秋裤网文挑挑刺了。

错误1: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美术品中常见的紧身裤是秋裤鼻祖。

纠正:那是早期的马裤,是外裤。


错误2:秋裤起源于16世纪的英王亨利八世。

纠正:没什么内装的起源与亨利八世直接有关。说由他首创把马裤剪掉了三分之一,更是无稽之谈。


话说回来,如果你又在热门秋裤网文中看见了这张图,倒是可以注意一下陛下的胯间,那个脱颖而出的玩意叫codpiece,与其雅译为“遮阴布”,不如意译为“鸡鸡盖”,其皮草版在如今的金属乐队演出现场还很常见,那可是个不亚于秋裤的有趣话题。
流传最广的错误3:一个姓Stanfield的加拿大天才福至心灵,发明了现代秋裤,并申请了专利。

纠正:去搜这个说法,基本只能搜出那几篇中文网文。事实上,加拿大制衣老字号Stanfield’s创始人Charles Stanfield的两个儿子John和Frank创新的是一种“防缩水处理”技术,并由此生产出“不缩水”的秋衣秋裤,在当年加国西北的淘金热中大赚了一票。

Frank去申请的专利则是一种“可调整”的连体秋裤。特别简单,就是把连体秋裤分出上下身,用扣子连接,这样秋衣掖入秋裤的长度就可调整,不同身高的人都能穿。另外秋衣秋裤也可单穿单洗,要知道,他们的秋裤是羊毛的,明明就是厚毛裤,连体款非常沉,洗起来太锻炼身体。

如前所述,分体秋衣秋裤本就是西方主流,且早有先例,所以,在服装史上,根本没有哪个具体的“现代秋裤之父”在一夕之间发明了现代秋裤。

古代人到底穿不穿秋裤? 

如前所述,穿

不过要注意,穿秋裤并非保暖的唯一策略,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在同等条件下,人类更倾向于增强外衣外裤的保暖性能。换句话说,把外衣加长,给外衣外裤加夹层,续上棉、毛、羽、绒,或用皮草,都比穿秋裤保暖多了。所以,夹裤、复裤、毛裤、棉裤、皮裤,在历史上都比秋裤常见。 
现代外国人到底穿不穿秋裤?

在发达国家穿,但主要是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如滑雪、远足、钓鱼)时,日常生活确实不太穿。

原因却并不只是热门秋裤网文常提到的室内供暖系统。
英国针织老字号John Smedley在官网博客上感叹:1960年代,我们的秋裤卖不动了。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现代人在秋冬季日常生活中不穿秋裤的前提,是家庭、工作地和通勤工具上够暖和。可是,19世纪中期,欧美以热水、蒸汽、暖风为核心的现代室内供暖系统已经蓬勃,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工业三巨头已经崛起,1950年代,美国家用汽车已经普及,汽车文化虎虎生风,为什么要到1960年代,人们才不穿秋裤呢?
抛开经济、战争和时尚因素不提,一个有趣的原因是:到1953年,汽车才装上第一个成熟的空调系统,换句话说,秋冬季,车上终于不冷了。考虑到换新车和穿衣习惯的时间差,1960年以后,秋裤在欧美衰落。
另外,当代欧美国家的“集中供暖标准”也与中国不同。以北京和纽约为例:北京市集中供暖是每年11月15日到次年3月15日,提前或延长时间有限。因此,10月底到供暖前之间这二十几天,就形成了一个秋裤膜拜期。相比之下,纽约市除去大量自主供暖,集中供暖是每年10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不仅超长,而且是实时根据户外温度来决定供暖与否,调整供暖时长,以保证室内温度不冷不热,不给“拜秋裤教”任何可乘之机。
二十几年前,东北人冬季访友,进门先脱裤子,脱到秋裤相见大家才能在滚烫的暖气片旁安心纵论天下。十几年前,北京电音重镇“88号”俱乐部的厕所常堵,每次掏出来看,都是锐舞大哥跳嗨了满腿冒汗乱扔进马桶的秋裤。人们不只是因为审美情趣的变化可以不穿秋裤,更是因为生活条件的变化必须脱掉秋裤。二十年后,如果中国家用汽车进一步普及,我们的孩子大概就不会为“你妈逼你穿秋裤了吗?”之类老梗发笑了。
秋裤到底为什么起静电?!为什么剐腿毛?!为什么上下窜?!
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生动看到一个人被秋裤折磨得噼里啪啦,呲牙咧嘴,欲告无门的一整天。
起静电:现代秋裤面料以棉为主,多辅以化纤。纯棉吸湿性远好于化纤,在日常条件下,更不易起静电。所以,化纤加入过多或不当,秋裤易带负电,就会电人,劣质的甚至咬在腿上不撒嘴,奋力一揭,电光四射。

解决起静电:(1)尽量选择纯棉的秋裤;(2)脱秋裤时靠着墙,导出电荷;(3)洗秋裤时用柔顺剂,中和电荷。

剐腿毛:秋裤引起腿毛疼痛,源于两种力:一是彼此摩擦时产生的静电吸力,二是秋裤上移时产生的横向力,因为人类腿毛是向下生长的。若腿毛太长太硬,扎透织面,卡在了网眼里,加上静电,再走进暖气烫得发红的办公室,你就是穿了一条人间地狱。

解决剐腿毛:(0)静电解决办法;(1)尽量选择宽松的秋裤;(2)在腿上抹润肤品;(3)实在不行,就把腿毛刮了吧。

上下窜:宽泛讲,大陆的老式秋裤很多是纯棉的,无化纤,弹性较差,穿久走了形,就会向下窜。如今的保暖内衣内侧通常会加一层叫“不倒绒”的面料,不倒绒有方向,正确的是向上,如果搞反了,就会向上窜。


说到底,人的体型、腿毛和皮肤的特性、肢体运动的习惯,以及外裤与秋裤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秋裤的运动。我们都见过露着脚脖子疯跑的小孩,也见过袜子罗口鼓囊囊的领导,所以秋裤的上下窜是一种没有太多规律可循的奇妙运动。
解决上下窜:(1)尽量选择合身的秋裤;(2)注意秋裤内侧不倒绒方向, 向下就退货;(3)秋裤易上窜者,把秋裤脚掖进袜子;

(4)秋裤易下窜者,增强裤腰的松紧功能;

(5)实在不行,还是别穿秋裤买条棉外裤吧。


秋裤、贝克汉姆、太空人


秋裤酷不酷炫由时尚决定,而时尚在轮回。因为2008年的传言被永远钉在秋裤史耻辱柱上的时尚杂志主编苏芒,也许的确想不到时尚大牌Paul Gaultier和D&G会把秋裤搬上2010年的秋装T台,也想不到维多利亚在家会对贝克汉姆说:别穿内裤了,我更喜欢你穿秋裤。

不过,再掌秋裤大旗的一定要是娱乐明星吗?
2016年11月9日,中国领导人与神州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行天地通话,情满太空。
景、陈两位上天时穿了什么呢?
神州十一号的出征仪式上,人人都注意到两位宇航员拎着用于通风的小箱子,但你注意到他们航天服的头盔里,脖子上那一道白了吗?那说明什么?

 说明宇航员们穿着保暖内衣,也就是秋衣秋裤!当然,它的后领、前胸、腹部、大腿内侧和左脚脚踝还装着监测生理信号的芯片。

更有趣的是,它们是什么牌子呢?


铜牛。


一股与祖国共冷暖的热流涌入我们心间——小时候第一次见到非蓝非花的白色秋衣秋裤,正是铜牛牌啊!从“神五”到“神十一”,铜牛集团持续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着秋衣秋裤。而其前身,就是从5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持续为北京人民的腿贡献着秋衣秋裤的北京针织一厂
今年, “北京纺织控股”更名为“北京时尚控股”,北京市区已无纺无织。再回首,针织一厂已远走,只留下它的秋裤,寒夜温暖我,和杨利伟。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银河路16号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期热点


扫描科普博览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